保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风格独特、灿烂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数百项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保定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间音乐等文化艺术项目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满城寸跷
满城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多扮女装、人数不等,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中表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满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这一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欢乐的花椒园》,在1985年举行的河北省首届舞蹈会演大会上异军突起,使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一等奖。1989年,河北省县级文化馆舞蹈比赛中,文化馆编排的寸跷舞《摘柿子》获河北省二等奖。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河北大学蔡海波教授为满城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1996年,表演的《寸跷娃》获全国“群星奖”优秀奖。满城寸跷在1996和1997年被央视三套和七套分别做过专题报道。每当重大节日、非遗表演日,在满城区人民广场、陵山汉墓等地进行表演,也曾在白洋淀、保定市体育馆、北京丰台科技园等多地进行表演。
寸跷表演分“踩街”和“打场”两种形式。踩街是列队行进,整齐红火,是寸跷主要表现形式,有单排、双排和多排队列形式。分引子、正戏与尾声。表演内容多为祈祷平安、五谷丰登、节庆祥和等。打场是亦歌亦舞,特点是“舞动乃歌,歌罢更舞”。目前已挖掘抢救二十多段曲目。在春节、元宵节及家闲季节,百姓自娱自乐,自戴服装道具,欢庆节日。寸跷是迄今为止在河北乃至全国历史最为悠久,艺术形式最为完整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寸跷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得到不断地改进和提高。通过继承、改革、发展,使这一民间艺术具有更加浓烈的艺术内涵、广泛的社会基础、鲜活的时代特色和完美的表演形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和小康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载体。
经过第一代传人要德生及第二代传人黄长青、李福海的传承,使得寸跷舞免于失传,并发展至今的现代寸跷舞。这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渲染了节日气氛,对当地民众影响巨大,是老少皆宜的群众性活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